9月12日—15日,第三届绿色工程教育暨未来工程师论坛在秦皇岛召开,论坛主题为“数字赋能绿色工程・融合共创可持续未来”。13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化工教育+AI”分论坛顺利举办。分论坛以“化工教育+AI”为题,来自各高校近80名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展开研讨。分论坛由华北理工大学崔文权、西安石油大学李华和北京工商大学徐嘉良主持。此外,14日上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赵劲松在大会闭幕主论坛上作了题为“工程伦理教育在AI+化工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主持(从左至右:崔文权、徐嘉良、李华)
在专题报告环节,9位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学者结合本校特色,系统分享了融合教育探索成果。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朱学栋以“数智时代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华理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与管理”为题,从数智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革、AI赋能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AI赋能本科教育教学的实践等方面做了分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韩优分享了“AI浪潮下天大化工人才培养探索”,介绍了天津大学化工的人工智能发展、“化工+AI”融合课程体系和AI赋能化工人才培养探索;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唐盛伟以“互联化工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从产业发展需求角度介绍了四川大学专业建设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李琳作了题为“把握‘新质’内涵,智能+化工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的报告,具体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新时代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赵亮分享了“面向‘低碳+智慧’新范式的化学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思考”,从“低碳+智慧”时代背景、智慧化赋能低碳过程、科学研究挑战与探索、人才培养挑战与探索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学副主任王凯以“AI+ChE:清华大学化工专业学生跨学科教育新范式”为题,分享了AI对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塑、化工专业建设的具体举措,以及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制药所副所长李承喜以一门具体课程《医药人工智能》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中利用AI工具的时间和思考;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孙宝昌分享了“AI辅助的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主要介绍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AI赋能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探索;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余皓作了题为“AI辅助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从一线教师的角度,主要分享了GAI与高等教育、GAI与化学化工教育及相关思考和建议。

朱学栋、韩优、唐盛伟、李琳、赵亮、王凯、李承喜、孙宝昌、余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本次分会场通过深入研讨,展示了各高校在“化工+AI”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搭建了化工学科交流的桥梁,与会者表示将携手持续探索化工学科建设、构建“师-生-AI”新教学生态,共同培养面向未来的化工人才。